top of page

創立出沒有性別分歧的香港社會

早期的性別平等教育著重於男和女生入學率、流失率的差別和學業成績水平的差距(Ringrose, 2007)。因香港在多年前已經實施了免費普及教育,男和女的入學率比例相近,被視為較為「進步」的城市。直到1980-90的年代開始,性別平等教育才開始關注教材上性別刻版化的元素對男女學生成長的影響,被社會既定的性別形象限制了發展的機會(平等機會委員會,1999)。近年來更有越來越多對社會上男女地位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女權主義的興起。可是,即使現時有諸多對兩性平等的關注,社會上仍然存在著不少隱性的不平問題。根據婦女事務委員會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人士認為「女性的身份阻礙她們在職場上的發展及晉升的情況有出現」(婦女事務委員,2010)。統計處亦指出,2016年全職男性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比女性多出6,000元,是過去十年來最大的差距(統計處,2017)。除了對女性的不平待遇,性小眾更是不敢在職場上公開自己的身分。社商賢匯的調查顯示了約百分之六十的性小眾受訪僱員是「不會向同事公開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因擔心「其他人的看法」及「給定型的可能性」(陳彥婷,2016)。


性別平等教育在學術上的意義是「透過教育的歷程,去除對性別的偏見及刻板印象,並且了解兩性的差異,進而建立正確的認知,以培養相互尊重、關懷的素養、充分發展潛能,並能發展全人觀念,共同促進和諧的社會」(陳玉清,2009)。隨著社會對性別認知的發展,現代學術界所定義的性平教育亦包含了有不同性傾向的人士和其他的性小眾。由於現時香港教育沒有一個明確關於性別平等的課程,本文會從香港社會的角度上討論應否把性平教育納入教育範圍。


現時香港社會上的性別問題,學術界上已經為它們作出了分析,分別解釋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對同性戀的偏見和性小眾隱藏身分的緣由。


男權意識是個根深蒂固的社會理念,很早便有重男輕女的概念。這是Connell所提出的「霸權男子氣概」的觀念(Connell,1995),指的是「社會要求男性要符合理想的男性行為規範,以保障男性在社會上的支配地位,並固定女性從屬於男性的地位,使男性的優勢合理化,從而強化了男人對異性的控制」(盧家詠,2011)。縱使女性的教育程度和在勞動市場的參與率跟男性不相百仲,社會人士卻為此擔憂,害怕女性會取代男性的領導地位。近年來有很多關於「男生失利/危機」的論述出現,「如何拯救男孩」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盧家詠,2011)。這展示了社會仍然非常守舊的思想,被傳統的教育阻礙著男女平等的發展。


傳統的觀念不但令女性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也令社會對同性戀者產生了很多偏見。例如,「認為同性戀者會危害社會的安全、同性戀是精神病的一種、同性戀者較容易干犯性罪行、同性戀者是不正常」等等(傅美惠,2004)。這些偏見顯出了大眾對「同性戀」的不了解、缺乏知識,盡信了道聽途說的謠言。主流社會對同性戀者的誤解,引來了不同程度的反應,帶出恐同、歧視、壓迫等現象。


為了不受到別人的歧視和不平的待遇,大多性小眾人士都會選擇隱藏身分,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這是因為社會上最缺乏的就是「性別敏感度」,未能為與性別相關的事件作出反省和批判(蔡寶瓊,2014)。「性別敏感度」就是「覺察到特定社會結構中的性別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隨機出現,而是在一些持久的、有系統的模式下進行」(劉泗翰譯,2004)。由於人們缺乏了對事件的性別觸覺,他們不能夠察覺到不同偏差的性別信息,盲目相信社會上不同偏見的定論。他們也不理解社會文化所帶來對不同性別的理念,所以不會質疑傳統思想是否正確、有道理。


從以上學者的分析所見,現代香港的性別問題皆是來自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因此,想要徹底地解決它們,必須要從根源開始。錯誤的信息之所以能夠流傳,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來辨識真假。性平教育不但能為學生提供學術上有關性別的知識,更能從建立學生的層面上改善將來社會上性別不平的問題。


性別平等教育的宗旨是教育學生不論他人的性別異同都需要尊重別人。臺灣的性平教育法把性別平等定義為「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臺灣教育部,2013)。「尊重他人」是古今中外的美德,亦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重要元素。無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也好,基本的尊重是必須的。學校有責任讓學生了解尊重差異的重要性,教導學生去接納跟自己不同的人。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性小眾人士,學校更應該教育學生多元性別的課題,讓他們可以從一個可靠的知識來源提升對多元性別的了解,更能在社會上與校園內尊重性小眾人士。李丹進行了有關「消除歧視同性戀態度」的教學研究,發現了「有效的教學教學能夠明顯地改變學生對同性戀者的歧視態度」(李丹,2009)。由此可見,性平教育有能力減少社會上對性小眾的歧視,除去人們間性別上的分歧,令市民更能彼此尊重。


有效的性平教育能夠確切地反映社會,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不同性別在現今社會上的難處,從而建立出同理心和渴慕公平待遇的社會。課程可以加入不同的角色扮演,讓學生演出職場上不公平的場景,例如女性的聲音被忽略、性小眾不受尊重等。這讓他們能切身處地地經歷身為少數群體所受到的待遇,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育更可以增強學生的同理心,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他人的經歷和處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生日後也不會參與類近的不平行為,也不會希望將來的社會會有同樣的情況。由訓練學生去體諒和了解社會上的性別問題,性平教育能夠改善現今社會對不同性別的不平等待遇。


除了針對現今社會上的性別問題以外,性平教育亦給予學生一個自我了解和建立自我的機會。課程會鼓勵學生對自己性別的認識和了解,進一步的為自己塑造性別上的身分。根據男性和女性的「氣質建構」,學生由一個「被動的、受社會化的客體」,變成一個「積極建立性別身分的主體」(蔡寶瓊,2014)。這個過程令學生更能感覺到性別對自己的個人性,從而深入地認識和明白屬於自己的性別身分。由於這是一個主動性的經歷,學生能夠探討不同性別的特色,提高自己的「性別敏感度」。這讓他們對有關性別的事件有警覺性,有足夠的知識去思考和判斷資訊的真確性,並能反省和指出日後會遇到性別上的不公義。從對自己性別身分上的建立過程,性平教育讓學生深度了解性別上的不同,對此範疇提升敏感度,令社會更為文明進步。


反對香港性平教育的主要是宗教的團體,其中最大的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學概覽 2012-2013》的資料顯示,有 146 間中學由基督教團體主辦、88 間中學由天主教團體主辦,總占了全港近一半的中學(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12)。這些宗教團體一向反對同性戀,也不接納其他的性小眾。因此,這些學校大都「不會教授學生與同性戀相關的議題」,亦即「一般學生根本不可能從學校教育中,學會尊重社會中的不同差異,及同志小眾的生活選擇與態度」(吳善揮,2015)。他們認為相關的教育會給學生接觸跟他們信仰牴觸的觀念,擔心他們會因此背離學校的教義。另外,很多家長也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是「鼓吹同性戀的教育」,存在著不少負面的看法,例如「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變成同志!」、「這不就是要改變我的孩子的性傾向嗎?」等(吳善揮,2015)。其實,性平教育並沒有鼓吹同性戀的成分,跟上述的宗旨一樣,只是教育學生社會上現有的各種性別,希望籍著知識來移除社會上對性別歧視和不平的現象。在今天的社會中,遇到性小眾人士幾乎是一個必然的事,學生日後一定會有接觸這些性別差異的機會。與其留待學生自己從不明的來源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學校用一個正確和可靠的方法來教育學生不是更好嗎?性平教育能讓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各種性別的不同、學會如何跟不同性別的人相處,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性平教育能夠提升下一代的「性別敏感度」,有效地降低社會上的性別歧視與不平等,重新獲得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鍛鍊學生們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也是有助於社會上的發展,不但能夠增強對公義的警覺性,也能提高文明上的進步。雖然現時反對的聲音佔大多數,我相信實施性平教育的道理和對社會的益處終有一天能打破守舊的思想,創建出一個不為性別的不同而分歧的香港社會。



參考文獻

- Ringrose, J. (2007). ‘Successful girls? Complicating post-feminist, neoliberal discourses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gender equality.’ Gender and Education, 19 (4): 471-489.

- 平等機會委員會,〈分析課本與教材內定型觀念〉,1999年

- 婦女事務委員,〈香港的女性及男性對婦女在家庭、職場及社會的地位的看法〉,2010年

- 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7年版〉,2017年

- 陳玉清,〈智能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之探討〉,2009

- 陳彥婷,〈出櫃女被炒 同志幹事:他們寧隱藏身分免「瀨嘢」〉,2016年

- Connell, R. (2005).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 Gender and Society.

- 盧家詠、張妙清、葉漢明,〈香港女性地位:近 20 年的趨勢〉,《性別研究資訊》,22:6-7,2011年

- 傅美惠,〈論美國同性戀與平等保護─兼論我國同性戀人權保障之發展〉,《中正法學 集刊》,16:1-60,2004年

- 蔡寶瓊、陳潔華,〈性別平等教育論述的發展: 香港本土研究回顧〉,2014年

- Connell, R. W. 著,劉泗翰譯,《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書林,2004年

- 臺灣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家長手冊》,臺灣:教育部,2013年

- 李丹,〈改變大學生對同性戀歧視態度的教學個案報告〉,《中國性科學》,18(12):14- 17,2009年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中學概覽 2012-2013》,香港: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2012年

- 吳善揮,〈淺論香港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與因應策略〉,2015年

1 view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